机电工程学院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凝心聚力 追赶超越 奋力谱写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西安工程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7-09-08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凝心聚力 追赶超越

奋力谱写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西安工程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刘江南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受中国共产党西安工程大学第一届委员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西安工程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贯彻落实我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统筹推进中省“两个一流”和“四个一流”的大背景下,在全校上下齐心协力,深入推进“十三五”规划实施,奋力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的大会。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凝心聚力,改革创新,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奋发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执着的努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奋力追赶超越,为实现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工作回顾与基本总结

中国共产党西安工程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是2006年11月召开的。2006年以来,在省委、省委高教工委的坚强领导下,校党委始终坚持在把握方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上下功夫,管大局、出思想、抓党建、做决策、促引领、带干部、保稳定、惠民生,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顺利完成第一次党代会和“十二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一)顶层设计更加清晰

办学思路更加明确。校党委坚持统筹协调,在秉承办学传统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学校发展内外部环境,认真制定学校“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明确办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学科特色和科学研究定位等;坚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办学定位与区域和行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需求,积极推进特色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程等“四大工程”,构建了“三大人才培养平台”,人才培养成效凸显。学校及时制定“追赶超越”实施方案和学科建设等 5 个专项方案;改革目标考核办法,加大标杆管理,出台“三项机制”细则,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保障。

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积极推进“一章八制”贯彻落实,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不断规范办学行为。修订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党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等,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水平。调整校学术委员会,减少职务委员比例;成立13个院(部)教授委员会,学术权力运行更加顺畅。积极推进制度“废改立”,修订完善220份学校文件,规范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进依法治校、按制度办事。

(二)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人才队伍稳步提升。校党委始终把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积极对接中省各级各类人才项目,坚持引育并举,不断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构建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教学骨干体系,建立院士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发挥院士、名师的引领作用。2010年以来,新增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层次荣誉或入选项目5人(次);三秦学者、百人计划等省级层次项目42人(次);获批二、三级教授36人。在岗教师数量增加39.6%,博士比例增加20%,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学科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校党委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紧抓学科建设这个“龙头”不放松。2010年以来,学校累计投入资金5825万元,立项建设学科12个;新增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个。学校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4个,省级“一流学科”2个,学科高原不断集聚,学科高峰日益显现。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新增省级教学团队13个,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9项,其中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 设立创新学分,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国家级大创项目立项数量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建成1.5万m2现代化的工程训练中心,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实习实验实训条件明显改善。一本招生省份不断增加,本科生源质量稳步提高,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研究生发表三大检索和高水平论文年平均增长15%。

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学校加入3大国家纺织服装产业联盟,建成17个研究院和65个研究基地。产业用纺织品协同创新中心获得陕西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时尚文化创意中心成为西安环大学产业带示范基地。2010年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258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项,国家基金62项;获得各类科技奖180项,其中省部级72项,授权发明专利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承办中国科协年会纺织分会场和TBIS等高层次学术会议;《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西安工程大学学报》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稳步提升。

(三)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校党委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学校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校党委先后获得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委。

党内“三项教育”扎实开展。校党委坚持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关键举措,坚持与“十三五”规划、深化综合改革、追赶超越、争创一流和学校重要工作相结合,务求取得实效。通过“三项党内教育”,各级党员干部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方面普遍受到深刻教育,提高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思想政治建设取得实效。校党委高度重视理论武装,通过党委中心组、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宣讲活动等多种途径,引导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做主动学习者、自觉实践者、模范贯彻者;专题召开意识形态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宣传有规定”,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

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校党委制定出台《处科级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办法》《教学单位行政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使选人、用人、换届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稳妥有序完成了二级党组织换届、教学单位行政班子换届和处级干部竞聘上岗。2010年以来,共选拔调整处级干部110 名,提任科级干部190名,选派79名干部参加省委党校、省委高教工委举办的培训班,各级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不断提升。

大学文化建设取得成果学校不断优化文化育人氛围,邀请中央芭蕾舞团等高层次院团来校演出30余场次,举办“百场主题报告会及讲座”等300余场次,采编42期《榜样力量》,内聚力量外树形象;连续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巩固年和提升年活动,建设“机关作风窗口示范”单位;建立校务督察制度,机关作风明显提升。学校获得全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获得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部级奖项2项,省教育系统奖项7项;学校涌现出了扎根基层一线的“全国优秀公务员”白玛央金、“全国三八红旗手”张昂和“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曹承全等一大批品学兼优的新一代学子。

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学校现有二级党组织17个,党支部220个,党员3266人,其中教工党员1347人。校党委积极推进党建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大力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扩大党的基层工作覆盖面,在临潼校区学生公寓建立“两站两室”,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累计投入党建基金285.56万元,对基层党支部特色党建活动和党建理论研究加大经费支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2010年来共计发展党员10853人。

(四)管党治党扎实有效

党风廉政建设落到实处 制定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五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两个责任”实施意见;推进“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实行专项工作廉政承诺制,建立党委书记点评机制,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动态调整监控廉政风险点350个,织密风险防控网络,努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建立廉政教育基地,积极开展警示教育,2013年建成以来,接待上级领导、兄弟院校和学校教职工2000多人次。

巡视整改扎实推进。校党委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把接受省委专项政治巡视当作一次全面政治体检和综合会诊,当作促进学校全面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机遇;始终站在讲政治、讲党性、讲纪律、讲规矩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果断的举措,切实抓好反馈意见建议的整改落实,努力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手、整改不到位不收兵。

(五)开放和谐平安校园建设不断深化

对外交流日益活跃。选派400多名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提供多元化教育供给;中澳高职项目和香港理工大硕士项目积极开展,吸引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德国籍荣誉教授勇明先生获陕西省“三秦友谊奖”;举办陕西首届丝博会暨西洽会——丝路奇幻之旅服饰作品发布会、首届国际青年导演交流会,学校影响力不断扩大。

和谐校园深入推进。 支持工会、共青团创造性开展工作,积极发挥教代会的重要作用;落实统战政策,引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建功立业;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和广大校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稳定风险评估,“三道防线”和“三网一岗”稳定安全工作新模式扎实有效。学校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和陕西省“平安校园”。

(六)办学条件和民生福祉大幅改善

办学条件显著提升。学校2011年顺利完成“化债”,各项办学经费稳步增长。临潼校区控规面积从38万 m2增至57万 m2,新增教学、科研和教辅建筑面积10.3万 m2,基本建设力度持续加大。累计投入资金约5亿元,完成了两校区学生公寓标准化改造等400余项后勤基础设施修缮改造,后勤保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完成了行政主体和8个学院(部)搬迁至临潼校区,稳妥推进两校区行政办公用房清理整改,并将腾出2700m2办公用房全部用于教学科研。

民生工程大力推进。2010年相比,教职工人均绩效工资翻番;积极稳妥处理东区拆迁遗留问题,完成拆迁安置楼移交和教职工回迁;新增住宅面积10.34万 m2,绝大多数教职工在两校区各有一套住房。加大校园绿化美化力度,完成临潼校区连廊和屋顶绿化,实现污水处理、中水回用。落实社保政策,教职工逐渐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关心离退休老同志,共享学校发展成果。健全学生奖助体系,2010年以来,累计为17万人次发放资助金约 3.32亿元,争取社会奖助金462.45万元。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走过的道路并不平坦,成绩来之不易,发展曾面临严峻挑战。面对困难和不利局面,校党委一班人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和全体师生员工,励精图治,团结奋斗,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变压力为动力,重振发展信心,全面推动了学校从稳定调整阶段到内涵提升阶段的转变,努力开创了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回顾过去,令人自豪的是更名大学、两校区办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四大工程”深入推进,“三大人才培养平台”成效明显,学校先后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首批协同创新高校和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高校。这是学校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稳步前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全体工程大人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显著增强的重要时期。

回顾过去,令人感动的是:在学校历次重要工作和重大活动中,尤其是在201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中,党员干部带头,服从指挥、坚守一线;全体教师爱岗敬业、加班加点;广大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向上,每一位工程大人所展现出的忘我的工作状态、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强烈的爱校荣校兴校意识,无时无刻不在感动激励着我们。这是学校新时期宝贵的大学精神,我们要认真总结提炼、滋养培育、发扬光大。

回顾过去,令人难忘的是2012年我们以学术和文化为主题,成功举办了办学百年纪念系列活动;知名教授、学术大家、校友代表来校举办经纬论坛、企业家论坛、校友励志报告;编写《百年记事》,创作校歌《光荣属于工程大》;一大批校友返校,共话师生情谊,分享奋斗历程,实现了“三个互动”(校友与母校、学生与教师、学校与企业)和“五个受益”(校友、学生、老师、学校、企业),彰显光荣传统,凝聚人心、鼓舞士气。

回顾过去, 令人欣慰的是 学校百余年的办学历程逐渐形成了“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七星灯火、坝上长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工程大学子勤奋苦读、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学校广大党员干部、教职工人心思进、人心思上,学校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已经形成,期盼加快发展的强大势能已经积聚。学校奋力追赶超越、加快发展步伐,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回顾过去,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巡视整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两个责任”还需进一步落实到位;部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还需进一步提升。 二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仍需不断更新,学院办学主体地位还未真正形成;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三是满足教学研究型大学、中省“两个一流”和“四个一流”以及追赶超越的人才队伍、平台建设和团队建设还需不断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相对匮乏,标志性成果不多;学科布局及结构亟待优化;办学资源不足状况尚未彻底改变。

回顾过去,我们深知 学校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殷切关怀,离不开省委高教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学校历届领导班子薪火相传接续奋斗、一棒接着一棒干打下的坚实基础;离不开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更离不开全校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的努力拼搏。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向长期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向学校老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向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目前形势与未来发展的根本遵循
察时局者智,驭时局者赢,未来五年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均把高等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作为加快经济社会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认清形势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是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对陕西做出追赶超越的科学定位,提出了“五个扎实”的明确要求,为我省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追赶超越已经成为三秦大地的时代最强音和主旋律。省委省政府要求,高校要成为助力全省追赶超越的生力军、落实“五个扎实”的先行者。因此,对学校来讲,追赶超越不仅是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重托,也是我们自身发展形势所倒逼,更是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继中省明确提出“两个一流”和“四个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后,今年初,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印发<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这已经表明,中省“两个一流”和“四个一流”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有了明确的“施工图”。双一流大学建设不戴“帽子”,动态调整,五年一个周期,重点向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学校倾斜,扶强扶优扶特,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意味着全国高等教育面临着重新洗牌的趋势,必将引起新一轮高等教育的大变革、大发展、大竞争。

二是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指向。国务院已经批准设立西安自贸区和陕西省全面改革创新型省份试点,省上确定的重点产业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等,都将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对今后五年工作提出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五新”战略,绘制和规划未来五年陕西发展路径和蓝图,精准找到了我省实现追赶超越的根本支撑和关键所在,内涵丰富,蕴含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政策红利。

三是纺织行业转型发展的新空间。 衣食住行,衣乃民生之首。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是科技和时尚的融合、生活消费与产业并举的产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增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产业用纺织品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在军需、医疗、航空、建筑等方面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其应用范围可以概括为“上天入地、中间夹着空气”。近年来,全国纺织业产值持续占全国GDP的 10%以上,带动上下游1.2亿人就业。随着智能纺织、生态纺织的快速发展,第二次产业转移和关中地区纺织业的“退城入园”等,都为学校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搭建了广阔舞台。

四是学校自身发展的新要求。我校百余年办学历程积累了宝贵经验和优良办学传统,形成了完整的纺织服装学科专业群和人才培养体系;学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教育风格、精神特质和人文底蕴。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而必然是一个长期接续奋斗的过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明确发展方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未来一段时期对学校来说至关重要,争取办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提升办学层次刻不容缓。

(二)根本遵循

总结学校上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成绩的背后,蕴含着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我们必须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毫不动摇,并在今后的办学实践中继续加以总结、改进和完善。

一是高举旗帜、把握方向,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原则。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自觉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师生头脑,才能真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这两个基本问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根本原则。

二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 近年来学校之所以能稳步发展、快速发展,究其根源,应归功于我们坚持走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之路。只有大胆突破陈旧观念的局限,打破校墙思维、院墙思维,打破自我设限、画地为牢的封闭思想观念,打破小进则满、因循守旧的思想习惯,以解放思想促观念转变,以观念转变促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激发办学活力,才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改革生动力,创新促发展,这是我们长期办学实践的深刻启示。

三是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途径。学校争创一流、走向兴旺,注定离不开走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和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成熟的大学心态,继续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内涵求提升,咬定青山不放松,凝心聚力谋发展,从容面对各种挑战,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要不断统筹好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发展之策。

四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要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践表明,做好学校各项工作,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去抓落实,不当看客、不做评论员,而作为一个参与者、推动者,学校的各项事业才会蒸蒸日上、充满生机;不切实际,不办实事,再好的蓝图也只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这是我们办学经验教训中得出的深刻体会。

五是凝心聚力、团结奋斗,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障。上下齐心,其利断金。团结就是战斗力,团结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搞好团结需要顾大局,讲原则,有气量。团结的基础是共识,共识的前提是沟通,沟通的关键是理解。只有充分尊重师生员工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

(三)奋斗目标

根据“十三五”规划和追赶超越实施方案,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经过深入思考、广聚民智,校党委确定了未来十年“两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在办学110周年(2022年)时,学校综合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力争获得博士授权,力争全国“一流学科”有突破,办学层次明显提升;建设特色鲜
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步,在独立建校50周年(2028年)时,中省“一流学科”数明显增加,力争 1-2 个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在全国高校主要办学指标排名上有大幅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工程大人,特别是全体共产党员,一定要牢记历史使命,不忘初心,坚定发展信心和必胜信念,迎接挑战、抢抓机遇、改革创新、追赶超越,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业绩。根据学校确定的“两步走”发展战略,在“十三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中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陕西省“五新”战略新指向和追赶超越新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全面把握“五个根本遵循”,统筹推进“六大发展”任务,深入落实“五个着力”,为实现“两步走”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三、统筹推进“六大发展”任务,努力开创我校追赶超越新局面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只有努力奋斗才会梦想成真。要早日实现学校“两步走”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我们就要走爬坡过坎、奋勇攀登之路;就要走用好机遇、破难而进之路;就要走深化改革、追赶超越之路,统筹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协同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

(一)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切实提高学校综合实力

汇聚一流人才队伍。人才为学校追赶超越和改革发展的“棋落关键处”。要坚持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学校宏观调控和学院微观激活相结合,学院目标责任和人才发展评估相结合,高端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相结合,强化顶层设计,逐步构建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退得出”的体制机制。要坚持总量稳步增加、质量显著提升的人才引进总体思路,提升人才队伍核心竞争力。成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服务办公室,力争在长江学者、千人、杰青、优青等高层次人才引进上有突破,省部级人才数量上有较大增加。要统筹中省各级各类人才计划,继续实施百名博士引进计划,深化差异化引进政策,吸引一流学者;实施“高端人才工程”和“青年拔尖人才工程”,大力推进博士学位提升计划,优化人才资源布局,汇聚优秀创新人才团队;丰富人才柔性引进方式,建立人才“蓄水池”;力争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达到 50%左右。要统筹分配体系,完善以岗位设置为核心的聘任制,稳妥推进绩效工资改革,探索年薪制、团队薪酬、目标薪酬等薪酬机制,建立保障性与竞争性薪酬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

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和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切实抓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落实,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深度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继续深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和云平台教育资源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大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专业动态调整,积极推进工程专业认证,建设“一流专业”。

研究生教育要坚持更加突出培养模式转变,更加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更加突出结构调整优化,更加突出调动各方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加大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和综合改革,努力将研究生队伍打造成我校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研究生院和党委研工部要早日挂牌,尽快推动形成管理规范、布局合理、动态自适、规模稳步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的研究生教育新局面。

(二)更加注重特色发展,切实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谋划富有特色的学科布局。学科建设是学校办学特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我校的发展源于纺织、兴于纺织,更要丰富纺织、拓展纺织。要找准各学科在我校、我省乃至全国的定位,找准学校在全国高等教育发展大格局中的定位,既要争创一流,又要富有特色。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建设质量,深入推进学科动态调整,加快院系调整;打破学科壁垒,加大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学科资源配置,强化学科群建设,巩固学科高地,培育学科高原,打造学科高峰。

实施富有特色的学科建设计划。实施“一流学科”冲击计划,做强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做靓设计学学科,使传统优势学科率先建成学科高峰,进入全国一流学科。实施“一流学科”培育计划,推动控制科学与工程、数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成为学科高原,进入陕西省一流学科。不断加大对化学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的支持,提升发展位次。实施“互联网+纺织服装计划”,深入推动纺织服装产业“两化融合”,促使互联网在促进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拓展时尚创意相关学科新领域,催生学校发展新格局。

(三)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切实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

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坚持鼓励科学探索与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相结合,要瞄准前沿,加大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政策体系,建立导向明确、客观公正、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机制,构建专兼结合、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共存的科研队伍,培育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团队,建成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力争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

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积极推进“5+X”协同创新工程与“四主体一联合”的深度对接和融合创新,聚焦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陕西自贸区、创新型省份建设、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和科技进步,推动学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的深度合作,推进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推进创新主体互相衔接、优势互补,打通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通道;整合优质科技资源,打造“一带一路”纺织服装研究院等特色智库品牌,提升学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能力。

(四)更加注重协同发展,切实汇聚学校发展合力

完善内部协同治理结构。积极构建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之间协同运行、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提升内部治理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行政效能提升。在2-3个学院实施综合改革试点,扩大院系办学自主权,使学校的发展模式由“牵引式”升级为“动车式”。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者、尊重学术,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在学术领域的决策、指导和咨询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大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教职工切身利益。

探索学校、学院、学科、专业协同共建。努力营造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扩大学校“朋友圈”,主动寻求与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对学校的支持, 构建各方深度参与协同办学、协同人才培养和协同科技创新的现代大学的外部良好氛围。积极推进与政府共建学校,不断提升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转型发展能力。大力推进与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学院、学科专业或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以贡献求支持,增强自我发展实力;成立发展基金会、理事会,汇聚发展合力。

(五)更加注重开放发展,切实提升学校影响力

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合作,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实施外国专家引智计划。加大聘请高水平海外专家来校讲学、任教,每个学院引进2-3 名外国专家,设立全英文课程,加大国际化教材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性的创新型人才。大力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层次和规模,为社会提供多元化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供给。适度扩大留学生规模,着力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

提高教师国际化学术水平。改善教师的学历、学缘结构,注重引进具有国外一流大学学习或工作经历的人才,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学术水平。实施教师海外提升计划,健全和完善国家公派、西部项目和学校公派“三位一体”的选派模式,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一流院校、专业,师从一流导师进修或访问,增强青年教师国际交流能力;支持、鼓励教师主持或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担任国际刊物编委、到国际学术机构任职,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学术水平。

(六)更加注重和谐发展,切实维护学校稳定安全大局

深入推进民生工程。牢固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学校改革发展“红利”最大限度惠及师生,坚持每年办好一批惠民便民实事,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大“一站式”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建设,简化教职工办事流程,努力构建更加完备、更有效率的师生服务体系。继续做好离退休工作,坚持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的重要作用。

深化平安和谐校园建设。统筹协调好改革与稳定、发展与民生、公平与效益、民主与法治、局部与整体、校内与校外等方面的关系。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完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加强校园综合治理,营造稳定安全的校园环境。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凝聚统战智慧;强化工会、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增强群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学校追赶超越提供坚强保障

完成好未来五年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关键在于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为学校深化改革、追赶超越提供有力保证。

(一)着力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强化理论武装。积极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三进”,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示范引领,引导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夯实立身之本。

落实主体责任。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不断强化主体责任。坚持把党建工作、党内监督与追赶超越、改革发展等学校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督促、一起考核。探索建立具有工程大特色的党建责任清单管理制度,明确党建责任具体内容,切实解决“谁来担责”、“担什么责”的问题。加强校领导班子建设。学校党委班子要坚定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当好指挥部,突出牵头和抓总,集中精力在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下功夫。校领导班子成员必须以身作则,严守党的纪律和政治规矩,以上率下,努力做好“四个表率”,即自觉做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认真学习实践的表率、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表率、弘扬优良作风的表率。

(二)着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好干部标准,突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事择人、人岗相适,重视从一线发现重用干部,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尽责的干部队伍。按照我校“三项机制”实施细则,加大正向激励,促使能者上、干者容、庸者下,推动和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用人导向,切实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强化干部作风建设。抓好“关键少数”,筑牢“红线底线”,倡导以师生为本、反对脱离实际,倡导担当尽责、反对庸懒懈怠,倡导马上就办、反对消极应付,倡导遵规守纪、反对自由散漫,倡导团结协作、反对推诿扯皮,倡导廉洁奉公、反对以权谋私,汇聚一批心中有信仰、眼里有群众、肩上有责任、脚下有力量、工作有作为的党员领导干部队伍。

(三)着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深入贯彻落实中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领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中国政法大学的讲话精神,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按照“四个相统一”要求,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着力增强广大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聚焦“四个正确认识”,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守好“责任田”。

深入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工程。不断总结凝练和深入研究新时期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念和大学精神,用优秀文化引领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举办西北联大纺织系办学历史回顾系列研讨会,继承和发扬西北联大兴学强国的使命和担当,不断丰富“负重奋进,实业报国”的时代内涵,汇聚追赶超越、争创一流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氛围。加快校园文化景观体系建设,讲好工程大故事,加大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凝练、培育和推广,深入推动“一院一品牌”文化活动,形成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育人氛围,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和学生教育管理服务。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文件精神,按照“四个合格”的目标要求,深入推进我校学生党建工作组织化、 制度化、具体化。建立辅导员教育、培养、使用的长效机制,保障待遇,打通晋升渠道。充分发挥“两站两室”的积极作用,扩大辅导员工作覆盖面,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效性。

(四)着力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

坚持全面覆盖。要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不断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努力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有师生,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确保中省大政方针和学校决策部署贯彻到党支部、党的中心工作落实在党支部。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

紧抓薄弱环节。要持续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列出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方案,提出具体可行的整改举措,明确主要任务、时间步骤、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分类治理,集中整顿,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加大条件保障。要在系统总结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建立稳定的党建经费保障和人员保障机制,吸引更多的资源向基层党支部延伸、向基层党支部投入,政策向基层党支部倾斜,不断夯实党建工作基础。

(五)着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关于巡视31所中管高校党委情况的专题报告》的讲话精神,统筹抓好巡视整改落实,形成整改合力,补齐制度短板,扎紧制度牢笼,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强化追责问责,倒逼整改责任落实,推动巡视整改工作取得成效。 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层层传导责任压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落实党内监督条例,进一步延伸事前防范、事中监督触角,做到干部权力行使到哪里,执纪监督就覆盖到哪里。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完善点评机制,加强廉洁文化教育,完善廉政风险防控;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防微杜渐防端倪,对违纪违法问题严肃查处,绝不姑息,真正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各位代表,同志们!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每一代工程大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每一代工程大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要开创学校改革发展、追赶超越和争创一流的新局面,从来都不会有平坦的康庄大道,我们面前还会有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会有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也是要不得的。

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竞发,奋勇者当先。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六中全会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历史舞台,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全面决战小康、加快富民强省对我省高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让我们这所历经百余年沧桑岁月的高校吹响了向新时代进军的号角。

新征程扬帆起航,新使命重任在肩。未来五年,是任重道远的五年,也是充满机遇的五年,更是大有作为的五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深刻认识我们所面临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深刻领会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深刻把握我们所面对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政治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凝心聚力谋发展,追赶超越谱新篇,以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取得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


打印责任编辑:机电学院

相关链接